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2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206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155篇
地质学   640篇
海洋学   89篇
天文学   64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13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 毫秒
21.
浙江洪公铝质A型花岗岩类的岩石地球化学及其构造环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初步研究表明,以往被认为是典型的I型花岗岩质岩石的浙江洪公岩体应为铝质A型花岗岩质岩石。该岩体以高钾为特征,K2O 达5%以上,K2O/ Na2O>1.2,准铝-过铝质(A/NKC=0.80 ~1.14);FeO*/MgO比值大(平均14.20),高于M型、S型和I型花岗岩;富含稀土元素(ΣREE=313.09×10-6~523.73×10-6),具有较高的Ga/Al(′104)值(2.92~4.29)和(Zr+Nb+Ce+Y)元素组合值(551.5′10-6~987.4′10-6),而亏损Ba、Sr、P、Ti等;Nd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3—1.6Ga,反映洪公岩体主要起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区域背景、构造被动定位特点和地球化学综合分析表明,洪公岩体形成于拉张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22.
王强  杨瑞东  鲍淼  魏怀瑞  王伟 《贵州地质》2006,23(4):292-295
对取自毕节地区晚二叠世11个可采煤层的13个样品的稀土元素(REE)的物质来源进行分析。发现:海洋来源对稀土元素的富集作用极其微弱;来自植物成因的物质来源小于1%;煤样中δEu负异常,而陆源岩具有Eu负异常的特点。结合晚二叠世多期喷发的峨眉山玄武岩,因此认为稀土元素的物质来源主要受陆源影响和控制。  相似文献   
23.
24.
根据深海钻探样品分析,对东太平洋地区573孔始新世末渐新世初的地层进行了研究,尤其是研究了其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各层球粒陨石标准化值曲线平缓,重稀土相对富集,各层Ce严重亏损(第2层轻度亏损),各层的Eu仅轻度亏损。始新世与渐新世的界线地层含钨粘土层的稀土元素含量明显比其它层含量高得多。此外,该层还富含Fe及指示地外成因的Ni、Co、Ir等元素,且底部富含微玻璃陨石。这些特征说明该含金属粘土层的形成与火山活动有显关系,其底部可能还与陨击作用相联系。从区域地质情况来看,始新世末期有明显的生物灭绝和环境变化,微玻璃陨石广泛发育,说明该时期明显的灾变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5.
山东省宋家沟金矿位于胶莱盆地东北缘 ,产于莱阳群林寺山组断裂破碎带中。牟—即断裂带为切割莱阳群的断裂 ,对金矿起控制作用。早白垩纪晚期的火山—岩浆活动为深部含金热液的运移提供了通道 ,并在其有利的构造部位沉淀成矿。稀土元素特征和氧、硫同位素特征亦说明宋家沟金矿的物质来源以深源为主 (幔源及下地壳中的金 ) ,是早白垩世晚期的火山—岩浆活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6.
甘青地区中晚全新世植被变化与人类活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史前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近几年来国际研究的热点。在甘青地区,全新世的孢粉资料比较多。但在中晚全新世,该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及其程度仍不清楚,许多孢粉分析资料中并没有充分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文选取孢粉分辨率较高、代表性较好的青海湖、兰州、秦安大地湾三地的资料,着重研究了其中乔木成分的变化。分析发现,孢粉组合中乔木成分的变化与气候变化的趋势并不一致。通过对考古及历史资料的分析,笔者认为,该区的植被很早就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自全新世中期,本区植被中的乔木成分波动下降。5000-3000a BP期间,史前农业对植被的影响较大。3000-2000a BP期间,植被略有恢复。2000a BP以后,人为影响加剧,植被中乔木成分迅速下降。研究者认为,依赖孢粉资料重建中晚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历史应当慎重。  相似文献   
27.
The loess mounds are a newly discovered type of landforms on the Laizhou Bay plain south of the Bohai Sea. Research shows that they were formed in the late period of the late Pleistocene when the Bohai Sea was exposed in the period of late Wümu glacial age and changed into plain. As the exposed area is not protected by vegetation, the sediments at the sea bottom are blown and transported southward by strong north winds, and deposit on the coastal plains. As thick loess is accumulated, the loess mound landforms are formed in the direction of down wind.  相似文献   
28.
韩江  聂立军 《吉林地质》2003,22(3):19-23
在延边开山屯地区大蒜沟组地层中,发现的植物化石大部分在吉南—辽东地区太原组中所常见,具有明显的晚石炭世华夏植物群的色彩;动物化石也大多属石炭—二叠纪常见分子。将具有这种生物组合的大蒜沟组置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29.
New dating in the Carson Sink at the termini of the Humboldt and Carson rivers in the Great Basin of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indicates that lakes reached elevations of 1204 and 1198 m between 915 and 652 and between 1519 and 1308 cal yr B.P., respectively. These dates confirm Morrison's original interpretation (Lake Lahontan: Geology of the Southern Carson Desert, Professional Paper 40, U.S. Geol. Survey, 1964) that these shorelines are late Holocene features, rather than late Pleistocene as interpreted by later researchers. Paleohydrologic modeling suggests that discharge into the Carson Sink must have been increased by a factor of about four, and maintained for decades, to account for the 1204-m lake stand. The hydrologic effects of diversions of the Walker River to the Carson Sink were probably not sufficient, by themselves, to account for the late Holocene lake-level rises. The decadal-long period of increased runoff represented by the 1204-m lake is also reflected in other lake records and in tree ring records from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30.
根据西藏纳木错及邻区发现的多处湖岸阶地和高位湖相沉积,确定了藏北高原古大湖的存在。水准测量表明,在纳木错沿岸发育了6级湖岸阶地,以及拔湖48~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在拔湖26m以下,发育有8~30条湖岸堤;一条明显的湖蚀凹槽则集中出现在拔湖17.5~19.8m的高度上,与纳木错和仁错的分水垭口的高度相当。纳木错沿岸和邻区湖相或湖滨相沉积物的铀系年龄测定表明,高位湖相沉积形成于115.9~71.8kaB.P.的晚更新世早期;第6至第2级阶地形成于53.7~28.2kaB.P.的晚更新世中晚期;与湖蚀凹槽相当的湖滨相沉积则稍早于29.3kaB.P.;第2至第1级阶地,14C测定结果为2350~10390aB.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